
美国海军的“尼米兹”号航母今日云策,带着第11航母打击群穿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南海。这看似是一次常规的力量展示,实际上是它退役前的最后一趟海外部署。“尼米兹”号于1975年服役,计划在2026年退役,完成半个世纪的军旅生涯。

然而,“尼米兹”号退役后接班的“肯尼迪”号至今还停留在纽波特纽斯的船厂码头。这艘原定今年服役的福特级二号舰早在2019年就已下水,但各种设备问题导致服役时间一再推迟,最新的说法是延期到2027年3月。即使那时交付,从接舰到形成战斗力至少还需要两年,期间与“尼米兹”号之间将出现空档期。

“肯尼迪”号的主要问题是先进拦阻装置和先进武器升降机。拦阻装置电磁控制精度要求高,但在2024年的模拟测试中,因参数偏差导致舰载机回收失败,需要不断调整程序和硬件。武器升降机的电磁驱动系统在高负载时也出现问题今日云策,半数升降机还在重构控制逻辑和更换传感器。

这样一来,未来至少两年内,美国海军的航母总数将从11艘减少到10艘,这对全球部署造成严重影响。美国海军的部署逻辑是“333模式”,即三艘航母为一个循环,一艘维护,一艘训练,一艘执行任务。原本能保证太平洋、大西洋和中东各有一艘航母常驻。现在要保持这种覆盖,必须拉长每艘航母的部署周期,增加船员疲劳度,提高设备故障率,并压缩维护周期,留下隐患可能日后集中爆发。

这次“尼米兹”号进入南海,本质是为了硬撑场面。尽管它见证了半个世纪的美军海上力量起落,但舰体老化,设备问题无法根治,核反应堆也接近寿命极限,退役是必然选择。然而,美国造船业跟不上战略节奏,纽波特纽斯造船厂既要造福特级,又要维护尼米兹级,档期早已爆满。熟练工人短缺,过去十年造船业人员减少了近20%,尤其是懂核动力系统的技术工更为稀缺。

数据显示,有4艘尼米兹级航母维护进度滞后,最长延误达11个月。即便今天开始疯狂招人,培养出合格技术工也需要三五年时间,无法立即填补航母战力的空窗期。因此,“尼米兹”号此次南海之行更像是一次告别演出,提醒人们工业能力掉队,再大的海上霸权也顶不住时间和技术的消耗。
美国原本计划让航母常年露面今日云策,以维持战略安全感。但在“尼米兹”号退役后,这种布局只能靠压缩维护、延长出海时间来硬撑,代价是船员、装备和维护体系一起透支。纽波特纽斯造船厂的产能早已告急,美国造船业的空心化不是短期内能解决的问题。技术工人的断层使得这些看似简单的任务变成了长期瓶颈,背后的风险显而易见。因此,在南海上航行的“尼米兹”号,实际上是对美国海军的一个警示:战略版图可以画得再大,工业基础跟不上,最终只能靠老船拼命跑去刷存在感。
睿迎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